《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2 18:11:07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1

一.导入:看到题目《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之前我们也学过很多离别类的诗歌,我们学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也学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还学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e)”,这些诗歌都是以人为离别对象,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再别康桥》,它离别对象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英国的剑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第1节为一部分;2、3、4节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自一人怀着喜悦而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板块二:品读诗歌,赏析意象

(一)2、3、4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写了三个意象,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最喜欢的一节,并根据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三节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2、柳为什么是金色的,并引出“折柳送别”这一意象和古代有关柳的送别诗。

3、分析“青荇”这个意象,在古代有一个固定的意思,是爱情的象征,在《诗经》中说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一种追念。

4、分析“清泉”这一意象,老师加以补充:其中这里的“清泉”是指“拜伦潭”,拜伦是指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无限仰慕与追怀。然后集体朗读这三节

(二)在对各节的内容有所感知之后,请大家思考这三节可不可以互换顺序,为什么?

不可以,理由:

1、按照视觉欣赏顺序,就是应该先看到河岸的柳树,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后看到榆荫下的清泉;

2、按照情感变化的顺序,可以从各节所使用的动词中看出来,首先是艳影在心头荡漾、之后作者感情更进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条水草,在下一节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揉碎、沉淀”两个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朗诵,同时老师加以小节

板块三:品读章节,体会感情

第5、6以感情为切入点,感受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1、体会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2、指出第六节是诗歌感情的高潮,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3、进入探究性环节,指出对于这首诗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主要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这是一种甜蜜的告别,对此同学们怎么看?这个探究活动,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加以辩论,发挥各自的观点。

学生朗诵,教师小结

结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写于11月份,也就是深秋时节,当时呀诗人在7月份告别了自己的母校,4个月后作者才写出这首诗,可见佳作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酝酿,此时此刻让我们化身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的意象组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撰写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重读〈再别康桥〉》一文供学生自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象片段,配以解说(画面要能展示康桥的美丽风光;要突出解说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此处隐藏34256个字……/p>

3,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我们共同来探讨诗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序号 图画(标题)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小节进行赏析,探究本诗美及产生美的原因?

1小组交流

2交流反馈

3归律总结

五、巩固训练:背诵本诗。

六、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诗词已学过很多,抓诗中的意象、领会意境、抓住关键性的词句领会感情的方法练了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自如运用,授课时应加以训练,于是采用: 朗读抓意象,讨论、领略意境和情感,赏评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理章叠句。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进行具体分析,领会诗境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伦敦北的一座城市,靠近康河,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徐志摩是1920年至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读书,对康河情有独钟,经常在河边看书,游玩,河中泛舟。1925年第二次来伦敦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河。”康河是他的理想王国,是他的精神家园,“康桥情节”贯穿于他的诗文之中。1928年,他第三次故地重游,离开时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诗《再别康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和情感。

(一)读诗,抓意象

1、导入: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离别诗。不同于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作者所要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康桥的自然景物。

下面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看看作者写到了康桥的哪些自然景物?用诗的术语说就是写到哪些意象?

2、学生读诗。

3、抓意象——师生互动

讨论、明确:第一节是“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第二节是“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第四节是“好榆阴下的一潭”中的“清潭”,而不是“彩虹”;第五节是“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

(二)领会意境

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就是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描绘的图在脑海中再现,体会其意境。这首诗展给我们的是怎样一种意境?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是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所以,诗人在诗中展现的也是夕阳下的康河。那么,夕阳下的康河是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呢?让学生闭眼在头脑中想象每一节的画面,然后主动陈述,讨论后明确:意境是宁静、优美、和谐。

(三)情景交融,领会情感

作者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河给我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面对康河,诗人写景之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让学生读诗、讨论,抓住每一节中关键的词、句来理解。

讨论、明确:

第一节用“招手”“作别两天的云彩”来写依恋之情。第二节写的是“金柳”,而“柳”在古诗词中是离别的象征,并用比喻把“金柳”喻成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湿润可人,艳丽娇媚,更写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所以在第三节中,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多情,正是诗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他意乱情迷,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梦的追寻,面对满天星辉,欢欣无比,想引吭高歌。

(四)解惑释疑

1、理解作者未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

学生讨论、明确:

因为追寻的毕竟只是梦,而现实中面对的是离别。怎能放歌?况且,诗人笔下的康桥宁静优美和谐,像一个睡梦中的爱人,只有悄悄的才能融入这样的境界。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之歌。如古词中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犹白居易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切一切的语言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2、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后明确:

首尾回环照应,奠定了全诗轻柔缠绵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写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提示:作为当时新月派代表诗人徐自摩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类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体会绘画美

上面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么是诗中哪些词语可以在头脑中构成完美的画面?

学生讨论、明确:

(1) 色彩的词语

(2) 动作的词

2、音乐美

先让学生读两节诗,再读一段文字,体会音乐美的好处,即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然后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 押韵

(2) 诗句节奏,反复、复沓手法

3、建筑美

建筑美,即诗的形成美,每四行为一节,每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每句字为六字,间有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美感。

四、学生齐读诗,体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教师点拨,示范两节,学生再读。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